讲座题目:生态系统对极端气候的多层次响应机制:以碳循环为例 主讲人🤵🏽♀️:郝彦宾 教授 主持人:周小奇 研究员 开始时间🍨:2019-10-21 15:00:00 讲座地址:闵行校区二教225室 主办单位🕯: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
报告人简介: 郝彦宾,男,博导,中国科学院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2007年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获得生态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陆地生态系统生态学,主要以碳氮循环过程为切入点,以内蒙古典型草原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开展了长期野外定位试验研究,着重探索草原生态系统的碳和氮通量及其影响机制以及水平衡,尤其是对极端气候事件影响草原生态系统碳氮循环关键过程感兴趣🦻🏿。在Global Change Biology, New Phytologist,Science of Total Environment, Agriculture Forest and Meteorology等杂志发表多篇学术文章论著🐸,先后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和中科院先导(A)专项专题🦎。现任中国生态学会长期生态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生态学会青年委员会委员🚎,北京生态学会会员🏎。《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编委,担任Functional Ecology, 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等杂志审稿人。 报告内容: 目前,全球气候变化从“平均”变化过渡到极端气候变化,诸如极端干旱和暴雨发生的频率越来越大,由过去的百年一遇发展为现在的二十年一遇。由于其发生的偶发性和大强度,生态系统很难对其做出适应,因此影响了生态系统的演替方向。陆地生态系统是由个体,种群和群落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各个组织层次在生态系统服务中发挥着不同的、重要的功能。由于它们对扰动在时空尺度的响应差异♍️,“简单”的生态系统也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这就决定了我们在理解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时应该将生态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而不能仅仅考虑单个生物有机体、种群或者物理环境因子🍩👩🏻🦼。但是,目前的研究多集中在对诸如微生物、植物优势种或者生态系统气体交换等单一层次或少数几个层次的研究,阻碍了我们对生态系统响应全球变化的全面理解。这就亟需客服从个体或者种群单一组织层次来研究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的弊端。 碳循环作为生物系统最重要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是植物个体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通过生物的呼吸作用将碳释放到大气中的过程👨🏼👊🏼,是碳在植物🧍、动物🤦🏻、微生物和环境之间的转移,在不同的组织层次上具有不同的概念和对扰动的差异响应机制,这包括在时间和空间尺度上。研究碳循环过程对极端气候的响应,有助于我们在未来全球变化情景下,对生态系统合理的利用、开发与保护,实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