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2日下午,学科交叉融合论坛(第十五期)-“统计学与心理认知”交叉学科的研究在普陀校区理科大楼A302报告厅通过线上线下会议结合的形式如期举行。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尹大志研究员,黄楚中、胡杨副教授,统计学院张思亮、裘予琦助理教授作为论坛嘉宾应邀作报告。论坛由张思亮助理教授主持👨🏽🔬,我校光辉平台科管人员和相关学科师生参加了论坛。
统计学院於州教授首先对出席论坛的五位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感谢🧝♀️,同时强调希望以本次论坛为契机♛💴,统计学院与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能够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共同进步。
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尹大志研究员介绍了动态脑网络的发展情况🚞,聚焦于概率模型框架的动态脑网路计算方法🤾🏼♀️👇🏻,进一步介绍了基于概率功能连接的活动流模型研究,深入解析了认知活动和内在功能网络之间的机制关系。
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黄楚中副教授介绍了关于脑白质损伤对认知下降的影响,并发现了大脑灰白质结构退化的非线性过程。基于非侵入性磁共振,提出了简单易用的指标帮助解读大脑健康状态➜,进一步构建了脑神经血管年龄健康状态评估模型💁🏼🤏。
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胡杨副教授从电影七宗罪、哲学渊源古言引入何谓道德,介绍了道德在心理学相关研究领域的应用,指出过去的道德判断、诚实行为、道德脑等实验存在的缺点,提出了道德认知研究的新思路🧑🏽💻。此外↔️,基于行为任务、认知计算建模和脑成像结果揭示了道德行为背后的认知计算机制与神经基础,为该领域研究提供新解读🪦。
统计学院张思亮助理教授分享了两个隐变量的具体应用💅,首先针对不规则密集纵向数据,在个体条件独立性假设下🎅🐄,基于结构方程模型,构建测量模型,衡量观测变量与潜在变量的关系🚣🏿,建立了潜在高斯过程的连续时间数据模型;其次介绍了项目因子分析模型的框架🚻,给出了二分反应的项目因素模型的具体形式🧞♂️,指出未来可以在简单二分反应模型基础上,考虑结合心理认知应用场景的统计估计与推断任务🧝。
统计学院裘予琦助理教授基于中度老年痴呆症病人的神经心理学测试数据,利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探究了典型和非典型阿兹海默症病人的分类准则🐅。针对随访数据缺失的问题,还介绍了半参数估计下缺失数值的插补方法✵。
现场与会师生围绕报告的分析方法、实践应用👼、数据处理等多个方面踊跃提问🙎🏿♂️,报告嘉宾对问题逐一详细回答,现场讨论热烈,学术思辨氛围浓厚。
本期论坛以“统计学与心理认知”交叉学科的研究为主题🤸🏻♂️,围绕心理认识科学中的一些关键问题及相关统计学、数据科学方法的应用等展开交流讨论🆓🔤,为进一步促进统计学、数据科学与心理认知科学等领域的交叉融合研究提供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