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题目⚠:固体核磁共振🧑🧒🧒、顺磁共振与电池 主讲人:胡炳文 教授 主持人:杨海波 教授 开始时间:2020-11-18 10:00:00 讲座地址🙎🏻♂️:中北校区化学馆A305 主办单位: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
报告人简介🧛🏿♂️: 胡炳文🪦⛹🏻♀️,1999–2006 就读于复旦大学,2006–2009 就读于法国里尔第一大学法国超高场核磁共振研究中心,从事核磁共振新方法的开发。回国后开拓了电池体系和顺磁共振的开发。现任上海光辉娱乐平台上海市磁共振重点实验室的研究员,目前从事核磁共振🫢、顺磁共振的新方法新技术的开发及其在电池体系里的应用。
报告内容🍇: 此次报告中胡炳文教授将首先介绍使用固体核磁共振和原位核磁研究LiCoO2材料。LiCoO2是第一代锂离子电池材料,并且广泛应用于手机。胡炳文教授研究团队制备了17O标记的LiCoO2👩❤️💋👩;采集了钴酸锂脱锂的17O相关谱图,阐释了为何LiCoO2较难在高电压充放电。接着对钡钛包覆的钴酸锂样品(LCO@BT)和未包覆的钴酸锂样品(LCO)进行了原位7Li核磁共振研究🧦。研究表明钡钛包覆可以大大提高电导率,使得导体-绝缘体相变可逆。联用固体NMR和EPR研究了Na0.72Li0.24Mn0.76O2 (NLMO)和掺Ti的Na0.72Li0.24Ti0.10Mn0.66O2 (NLMTO-0.1)。NMR和EPR联用说明💈,Ti的掺杂可以使得Li回归到MnO2层👩🏽🔧,且使得氧反应变得更加可逆,从而增加了体系的稳定性。 胡炳文教授研究团队还用固体核磁NMR 和顺磁共振EPR 研究基于正极材料Na3V2(PO4)2O1.6F1.4🎺。过去人们曾经使用同步辐射硬线研究过类似体系,但是硬线的结果显示V3+在充放电过程中变化极其不明显。胡炳文教授研究团队通过ex-situ 23Na NMR 间接证明了V3+、V4+和V5+的存在并证实了V3+的存在是高速充放电的基础。又使用原位in-situ 23Na NMR 和非原位ex-situ 23Na NMR 对其充放电过程进行了系统地检测ℹ️。 最后胡炳文教授将讲述使用原位EPR和EPR imaging技术对NaCrO2体系进行研究,发现了Cr的歧化效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