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题目🦹🏻♀️:海洋寄生性甲藻‼️:已知与未知 主讲人:李才文 研究员 主持人🦵🏽:刘东艳 研究员 开始时间🧑🏭:2019-11-07 15:30:00 讲座地址💉:闵行校区河口海岸大楼B209-211 主办单位: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报告人简介: 李才文,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科学院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功能实验室副主任🧗♀️。2007年博士毕业于美国威廉玛丽学院, 后于弗吉尼亚海洋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2011年起🚸,任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团队重点关注海洋环境与水生生物健康,主要围绕海洋寄生性甲藻、赤潮生物环境适应及调控机制🏄🏼♀️、浮游植物群落演变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等开展系统研究;近年来🧜♂️,在寄生性甲藻阿米巴藻和血卵涡鞭虫的生物学特征及生态学功能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学术成果。先后主持、参与国家科技部、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科学院等部委资助的20余项课题👷;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SCI论文30篇)📉,收录于“Harmful Algae”、“Estuarine, Coastal & Shelf Science”、“Fish & Shellfish Immnuology”等领域内知名学术刊物。 报告内容: 海洋寄生性甲藻是一大类营寄生营养方式的原生生物,广泛寄生于甲壳类、藻类、纤毛虫等海洋生物,在全球海洋和近岸水体中广泛存在。寄生性甲藻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日益受到关注,是国际上海洋微型生物研究的新兴热点🟧;报告人近年来围绕寄生性甲藻阿米巴藻和血卵涡鞭虫这两类代表性寄生性甲藻开展了系统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学术成果🚣♂️。 报道🗂、发现了阿米巴藻感染我国近海多种浮游甲藻🤽♂️,具有高遗传多样性,但无明显地理分布特征🧙🏽;发明了一种新型H&E染色法用于定性及定量检测其感染🧌,发现宿主感染率存在较大的时空变异,盐度是限制其分布的关键环境因素;建立了实验室培养体系,发现其生活周期短、感染力强且有特异性、能明显抑制宿主甲藻的生长和增殖;相关研究成果为进一步揭示寄生性甲藻的生态学功能奠定了基础👮🏼。 阐明了感染蟹类寄生性甲藻血卵涡鞭虫的完整生活史,揭示了其流行病的主要传播途径和发病机制;掌握了感染我国养殖蟹类血卵涡鞭虫的流行病学和遗传多样性特征🥊🧑🏿⚕️,研究了其致病机理和宿主响应其感染的免疫调控机制;相关成果完善了对于寄生性甲藻生物学特征的认知🈚️,为渔业生产中防控血卵涡鞭虫流行病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